生产设备
潘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并不对立先立后破有三条路径
来源:米乐网页版登录  发布时间:2024-04-02 06:00:37   浏览 91 次

  最近,北大路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观察者网发文,批评了以新旧产能划分中国工业的“二分法”政策思维,认为这是对中国工业的一种自我设限。

  路风教授所指的“二分法”是这样的:一种原因是被认为已经丧失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的“旧动能”,即占工业体系主体的传统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80%),另一方面是被想象出来的“新动能”,即高技术工业或新兴起的产业和服务业(如“互联网+”)。

  按照路风教授的论证,工业体系的整体性很重要,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经济客观规律决定的,如果人为将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分割开,会产生糟糕的结果。

  2018年,某化工大省建设了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出清了地炼、钢铁、煤炭、电解铝等产业的一批产能,拆除了许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设备。到2021年底,治理了11万多家“散乱污”企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

  而当地明确的新经济增长点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2021年,“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比达到31.7%,比2017年提高10%。同时,通过对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到2021年,当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化工增加值的比重相比2017年也都明显提升了。

  从该省的这个实验看,新旧动能转换有明确的两条主线,一个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个是工业化数字化融合。并不是说为了搞一些“数字创意”或“互联网+”,直接把传统工业砍掉。

  其实到2021年,该省的化工产业总营收1.7万亿以上,依然是全国第一,约等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两个省加起来的体量,这也说明之前的整顿和取缔并没有严重破坏传统工业作为主体的经济比重。

  但任何事情从理念到实践总会有偏差,特别是治理11万多家企业这么大的动作。正如路风教授举例的,当地某县的一个民营特钢厂被政府以环保规划的理由关闭,导致周围100多家配套企业倒闭,但这家企业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超低排放企业——这是政府部门需要引以为鉴的。

  对石化、钢铁这样体量巨大,处于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两高”产业,确实应该采取审慎的工艺流程创新、新材料研发等方式,从技术进步与结构优化中找调整空间,而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大搞一刀切的关厂。

  这就是“新旧动能”是否为二分法这场争论的背景。不过我们对什么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动能”,思考并不能就此停止。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二分法是否有必要,而是怎么样才可以找出经济动能隐藏在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只有真正想清楚这样一些问题,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发展”这些理念。

  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新旧动能”的问题,但这不完全是人为的产业体系调整的结果,也不是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问题。

  我们先看美国的故事。美国是在19世纪末变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的,在当时,美国工业奇迹的动能是什么?

  是四通八达的铁路。研究那段历史的专家往往会说这样一句话:铁路塑造了美国。

  铁路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让远离水运路线的地区,也能经济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比如让所需的资源能不断地运往工厂,帮助美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是铁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在当时为美国释放了强大的经济动能。这里面当然有先后参加建设的数十万华工的贡献(参加美国铁路修筑的华工人数有不同版本的统计,这里“数十万”是一个较大的估计,出处是新华社公布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实施强迫劳动的事实真相》),可以说没有中国人的吃苦耐劳、聪明才智与巨大牺牲,就没有美国登顶世界这么快的局面。

  现在美国再也没那么多能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工作的劳工了,美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方方面面都停滞了很久,纽约第一条地铁,从1904年建成到现在还是这套系统。这背后当然有很多原因,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结论就是当一种旧的动能失去,你真的会永远失去的。现在美国经济的动能在“科技七巨头”为代表的美国“四新”经济里,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直接拉动,在很久里,也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动能,这种拉动直接引发了大量工业和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

  以盾构机这样一个高端装备为例。盾构机在西方国家已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到20世纪末对中国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德国工程师给中国维修设备的时候不仅收费1小时800欧元,还不允许中国工程师接近,中国还要交出地理信息数据。中国人是直到2008年才自己搞出一台盾构机,差距本来如此巨大,但现在中国盾构机包括主轴承在内的核心技术都已经突破了,用1/10的价格卖到欧洲老家。

  能有这样的突破,当然是因我们自主研发的决心大,我们工程师团队的创新能力,也是因我们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在配套上做到支持。但在很多领域,这些有利因素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将优势变成这样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当你自身需求也不那么充足,而竞争对象的动力却依然强劲,那么虽然以中国的工业实力追赶只是时间问题,但不会像盾构机这样戏剧性。

  基建需求的直接拉动,给了中国盾构机强劲的发展动能,中国占据了全球盾构机市场90%以上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和消费国,这在别的领域是比较少见的。当市场几乎都在我手里,技术就很难不在我手里迭代演进。我们开挖隧道、开掘矿洞需要大量的盾构机,也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我们的工程师团队,熟悉机械和结构工程,精通电气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这些人除了要受到良好教育,也要在大量现场实践中,在具体项目中才能锤炼出来。

  著有《车间的竞争优势》的美国企业史专家威廉·拉佐尼克,将中国工业发展的策略总结为四条:

  其中,只有第4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别的国家缺乏复制照搬的条件。在高铁、核电等项目中,国内市场庞大的基建需求也是“技术转移”谈判中能争取主动的关键,可以说,第4条也是决定第2条的关键。

版面所有:米乐网页版登录 xml地图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4523号-2 技术支持: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