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UAS】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街道空间改造研究——以锡林浩特市额尔敦路为例
来源:米乐网页版登录  发布时间:2024-08-05 01:28:50   浏览 919 次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经营中心副总经理,广西分院院长,高级建筑师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街道空间是展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美国波士顿市推出的《波士顿街道设计导则》中提到:“街道设计应强调为步行者、骑行者及公共交通乘客提供更安全便捷的街道环境,同时保证街道设计风格与众多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协调并存。”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骨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城市文化和特征。在城市快速地发展的过程中,街道的规模常按车流量计算,以汽车为尺度进行设计和建设,忽略了人在其中的感受,代表城市风貌、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街道的情感空间逐渐消失,空间比例失调,被改造为功能单一的车行道。本文以锡林浩特市额尔敦路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街道空间改造策略。

  贝子庙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中心区,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因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主持兴建而命名,蒙古语名为“班智达葛根庙”,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额尔敦路位于贝子庙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南部,是锡林浩特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走向,北端为贝子庙广场,南端为锡林广场,自北向南与贝子庙街、锡林大街、察哈尔大街、那达慕大街、团结大街相接,全长2.3km,道路红线m,两侧以商业商务用地为主。

  研究选取“贝子庙街—锡林大街”段作为研究对象。额尔敦路为锡林浩特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为人群的各类行为活动提供空间载体,街道尺度较大,沿街部分闲置空间为修补更新创造条件,现存问题突出。

  1)路权争夺激烈,人、机、非出行效率低。额尔敦路当前路权问题较为突出,虽设有非机动车道,但与机动车道之间仅设防护栏,骑行者经常在机动车道内混行,非机动车道形同虚设。道路红线虽与临街建筑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是机动车停车位的设置使步行空间局促,存在安全隐患。

  2)人性化设计缺失,步行体验不佳。人行道标高、宽窄不一,不连续,部分无障碍设计不规范,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十字路口缺少警示标识,供居民休憩的城市家具数量不足,整体步行体验不佳。

  3)精细化设计缺失。额尔敦路应根据贝子庙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空间特色进行针对性设计,而目前街道空间景观品质不佳,缺少特色景观小品及城市家具,行人较少停留。

  以构建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为改造目标,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可通过分时限行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合理设计停车位,增加慢行空间,对建筑退线空间和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采用相同的地面铺装,保证街道空间的连通度和灵活性。

  生活性街道是集商业、休闲、交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复杂性街道空间。为营造空间归属感,将其活化,需将人的使用需求置于设计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街道空间的公共属性及需求的多样性,将改造目标从单纯提升街道通行能力转为提升街道综合服务能力,进而提升街道空间整体活力。

  街道空间的改造设计应与其所在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自然资源关联,将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现代艺术特色结合,充分的利用街道空间,营造舒适、美观、可供休憩的社区型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打造依赖感和归属感。

  依托贝子庙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文化渊源,设计旨在将额尔敦路打造为供居民公共活动、令游客铭记向往的优质特色文化示范街区,逐步提升城市慢行空间品质,同时引导锡林浩特市城区其他街道慢行空间的活力更迭,从而创建宜业、宜居、宜游的“慢城”。为提升额尔敦路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休闲、购物、娱乐氛围,分别从交通系统优化、沿街界面整治及景观环境提升层面提出改造策略。

  现状街道断面为“一块板”形式,虽有利于街道两侧的沟通联系,但易引起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冲突,出现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或停车的现象,给机动车出行带来一定安全风险隐患,也影响骑行的连续性和舒适性。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方面出发,采取街道断面精细化改造、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分流通道和疏解通道建设等措施,确保区域路网平稳运行。在路权划分中,将步行交通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最后是小汽车交通,通过街道断面形式改造,合理划定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

  将街道打造为准步行街,由交通道路转换为共享街道,实现使用者、空间和时间的三维共享,白天作为交通和社交活动的载体,夜间转换为散步和游玩的空间。消除原有高差,取消原有停车位,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划分为共享区和无障碍区两部分,以绿化为隔离带,作为人群和车辆的过渡空间,并设置城市家具供居民使用。

  延续贝子庙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风貌,额尔敦路采用综合改造策略提升沿街界面品质,科学处理保护、更新、延续的关系,落实“以贝子庙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规划原则。将清代早期北方草原地区的建筑形式作为本次外立面改造的标准样式,结合待改造区域的建筑特征、结构性能,合理设置外立面改造强度,按照不同节点的功能属性及建筑类别进行分类控制引导,强调“和而不同”的理念。开展立面专项整治行动,对影响建筑风貌整体性的广告牌进行整治,统一设计广告位,提升街道商业空间品质。

  考虑额尔敦路街道空间整体性,结合街道自身特点及周边人群需求来做改造,使其成为有秩序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塑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时,体现人的主体地位,街道服务设施、场所配置和布局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保留街道空间原有行道树并对其进行修剪,同时增加适应当地气候的绿化带,丰富绿化空间层次,保障绿化空间连续性。有机整合街道设施的功能和视觉效果,以富有艺术感的手法嵌入街道标识和街道设施,打造以锡林浩特市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公共空间,提升街道空间文化、艺术内涵,改善寡淡、无序的街道景观,将额尔敦路打造为公共艺术精品长廊。

  街道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休闲、购物、交流、休憩等活动的舞台和催化剂。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的本质是对我们正常的生活空间的塑造,由于不同的街道空间呈现的生活空间不同,在街道设计中关注的要素、采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别。以往对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过于强调交通效率和功能,背离了街道空间设计初衷,导致街道空间活力不足,居民缺乏公共生活。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人的需求,要求设计者和建设者在面对城市不同性质街道空间的改造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关注与街道活动联系最紧密的设计要素,激发街道空间活力,助力特色街道打造,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内涵。

  [1]简·雅各布斯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 金衡山,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3]许娴 . 地域文化在城市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J]. 艺术品鉴,2018(27):273-274.

  [4]聂梦琦,程一璇 . 街道改造设计探究——以南京市栖霞街道为例 [J]. 美与时代(上),2022(7):97-100.

  [5]董瑞曦 . 五大道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2014.

  [7]丛晓雨,王锦忆 . 基于路权共享的老城生活性街道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市蓁巷为例[C]//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2019.‍

版面所有:米乐网页版登录 xml地图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4523号-2 技术支持: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